情事互文汉魏辞赋与小说的参体同构(6)
另一方面,小说文本中保存有大量辞赋作品与赋学本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幸河东,中流饮宴自作《秋风辞》:“泛楼船兮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吹,发櫂歌,极欢乐兮哀情多。”(5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汉武故事》,第176页。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就此评论道:“楚声之在汉宫,其见重如此,故后来帝王仓卒言志,概用其声,而武帝词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醼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5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又《汉武故事》中相如论赋本事有云:“(上)尤好辞赋,每所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即成,初不留意。相如作文迟,弥时而后成,上每叹其工妙,谓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迟,可乎?’相如曰:‘于臣则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责也。”(5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汉武故事》,第170页。这是《西京杂记》“文章迟速”赋学本事的又一个记载版本。至于《西京杂记》所载的梁园君臣赋、《文木赋》《美人赋》等赋文与本事,更是文献材料丰富,对此前贤多有论述(57)[美]康达维:《西京杂记中的赋》,向向译,《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1期。,此不赘述。
鉴于汉魏辞赋与古小说文本互渗的文学现象,王瑶先生曾指出:“中国‘小说’一词的意义本来很广,《汉志》所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自然也可包括乌有先生和无是公问答的赋体。而且如《西京杂记》《博物志》《世说新语》等书,传统认为是小说,则赋的内容实际还要比较更接近些。所以当时人的眼中看起来,赋中所托的古人本来即不必实有其事,自然在叙述中也不必力求其与史传相合,这只是一种‘俳优小说’,并不是历史的实录。”(58)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206页。汉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俳优小说”,也因此,小说丰富了赋的典事,赋赋予小说以辞章,二者相互渗透,共同以虚构、夸饰繁荣中国早期的文学文本,对中国叙事文学“情事”的建构具有范式意义。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有谓“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5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326页。,论说体文之间存在相互参涉、相互渗透的“参体”现象。笔者曾以辞赋与小说为例,提出“文体同构”的概念,认为古代辞赋与小说这两种文类,在文体源流、题材选择、主旨意趣、组织结构、批评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渗透、融通、适应以及改造,甚至因赋予彼此新的结构性力量而发育出新的文本,意图以“史”的演进揭示文类互渗现象及其所形成的文学传统(60)参见拙文《“赋—说同构”的文学传统》(载《光明日报》2018年5月14日《文学遗产》版)的相关论述。。汉魏辞赋与小说的文体“互参”现象,正是这个“史”的演进的最初环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赋—说”交替互写过程中形成“曲终奏雅”“劝百讽一”“主客问答”等“同构”传统。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qikandaodu/2021/0728/1182.html
上一篇:基于金瓶梅的章回体小说教学策略
下一篇:论埃及电影基特卡对小说苍鹭的叙事改写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