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互文汉魏辞赋与小说的参体同构(4)
前揭钱钟书根据东汉初期杜笃的《首阳山赋》借“鬼”叙事的情节设置,指出“汉赋似小说”,钱先生对赋与小说这类“情事”的揭发尤多,如指出张衡《骷髅赋》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庄子·至乐》,“记述张衡与骷髅的一次面晤,入志怪小说之林”,称王延寿《梦赋》“于是鸡天曙而奋羽,忽嘈然而自鸣,鬼闻之以迸失,心摄怖而皆惊”一段描写是“后世小说中鬼畏鸡鸣之说,始著于此”(31)钱钟书:《管锥编》,第1610页,第1511页,第1611页,第1678页。。志怪主题情节先于小说而进入赋体创作中。志人主题也同样如此,王褒的《僮约》《责须髯奴辞》是两篇谐赋,共同描写“便了”这样一个仆人,钱先生引述姚旅《露书》卷五称王文“乃规世之作,世人求多,何以异是”之论,谓“姚傍通能参活句,窃有取焉”(32)钱钟书:《管锥编》,第1610页,第1511页,第1611页,第1678页。,重在志人规世。戴良的《失父零丁》是一篇写人的俗赋,钱先生认为:“通篇词气嘲诙,于老人丑态,言之津津,窃疑徘谐之作,侪辈弄笔相戏;与《初学记》卷一九所载《庞郎》《丑妇》等赋之‘卧如骊牛(),立如乌牛跱’,‘鹿头猕猴面’,无以异尔。”(33)钱钟书:《管锥编》,第1610页,第1511页,第1611页,第1678页。王重民先生更是直言:“很显然,戴良并不是真有这样丑恶的父亲。他是在做小说。”(34)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钱先生称曹植《鹞雀赋》为“游戏之作,不为华缛,而尽致达情,笔意已似《敦煌掇琐》之四《燕子赋》矣”,而赋所描写的鹞雀自夸之词“大类《孟子·离娄》中齐人外来骄其妻妾行迳,启后世小说中调侃法门”(35)钱钟书:《管锥编》,第1610页,第1511页,第1611页,第1678页。。从钱先生的论述来看,志人志怪的故事主题与情节安排,在汉赋中就已经显露雏形,并影响到魏晋志人志怪小说的形成。
总之,汉赋不仅在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等经典主题和故事设置上与汉魏小说形成互文,而且在志人志怪的情节安排上也开启了后世小说创作的诸多法门。
三、典故本事:文本互渗的深层揭示
汉魏辞赋与小说的文本互渗现象在文本结构与主题情节设置方面表现非常明显,再更深入一个层次来剖析,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揭示:赋文本保存小说事典、小说文本保存赋文和赋学本事。对这个现象的文献加以爬梳分析,有助于更深层次揭示出汉魏辞赋与小说的互渗内涵。
一方面,赋文本中保存小说事典。邹阳《酒赋》有曰“凝醳醇酎,千日一醒”,“千日一醒”出自中山醉客刘玄石典故,《博物志》卷十载:“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3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博物志》,第225页。《搜神记》卷十九也记载有这个故事(37)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搜神记》,第428页。。可见这个故事作为赋的事典大大早于小说。又扬雄《蜀都赋》有“昔天地降生杜虖阝密促之君,则荆上亡尸之相”一句,颇难解释,据《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卷八百八十八摘引扬雄《蜀王本纪》有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38)扬雄撰,明郑朴辑录:《蜀王本纪》卷一,《壁经堂丛书》本。赋与小说相互印证。
保存小说事典最多的是张衡赋作,其《东京赋》说“鬼”甚众,有言:
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斃。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然后凌天池,绝飞梁,捎魑魅,斮獝狂,斩蜲蛇,脑方良。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八灵为之震慴,况鬾蜮与毕方。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目察区陬,司执遗鬼。京室密清,罔有不韪。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qikandaodu/2021/0728/1182.html
上一篇:基于金瓶梅的章回体小说教学策略
下一篇:论埃及电影基特卡对小说苍鹭的叙事改写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