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埃及电影基特卡对小说苍鹭的叙事改写与创新(3)
其次,电影对时代的主题进行了转换。阿斯兰的小说《苍鹭》创作于1972-1981年之间,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集中地描写了1977年1月18-19日埃及“面包暴动”前24小时发生在贫民窟“印巴巴”居民身上的故事[4]166,从而引出印巴巴地区长达40年的历史,并以此揭示了贫民窟居民在遭受到城市的排挤、上升通道的受阻以及生活空间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所感受到的孤独、无助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的异化。小说通过约瑟夫的回忆,碎片式地描述了印巴巴地区所经历的战争、暴动,尤其详细描写了1972年学生运动和1977年“面包暴动”的场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时代、政治符号,并由此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城市中农村移民群体几代人的生存困境。而电影《基特卡》则删除了小说原著中的时代、政治元素。电影中的约瑟夫和政治毫不相干,他只是一个平常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埃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新的“失业潮”,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6]14,约瑟夫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于是他打算前往欧洲务工。他计划劝父亲用房产抵押贷款作为他出国的经费,但却发现父亲为了吸食大麻已经卖掉了房产,于是他终日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甚至离家出走。他的沮丧、颓废恰好和父亲谢赫·胡斯尼的乐观、倔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这一改编,导演阿卜杜·赛义德刻意弱化了“时代”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小说《苍鹭》想要表达的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孤独感,而电影《基特卡》则选择了一种生活的共性,一种无论在什么时代,城市或者农村,埃及普通人民都有可能去经历、面对的生活困境,并通过主角谢赫·胡斯尼表达了对生活和命运的不屈与抗争。
由此,电影似乎为小说所提出的问题找了一条出路,在小说中我们体会到孤独与无助,而在电影中,我们在谢赫·胡斯尼的身上找到了出路,那就是无论面对残疾的挑战、贫困的挑战或是生活的挑战,永远坚持成为生活的爱好者,坚持对快乐的渴望并创造快乐,就能找到生活的出路。而这也是导演阿卜杜·赛义德想要传达给埃及人民的电影主题。
四、结语
电影《基特卡》是将阿拉伯文学作品转变为电影视觉的优秀范本,剧本既不完全忠实于原著,也没有产生对原著文本的背叛,而是对小说原著进行了合理的创新,以使该文学作品在适应影视媒介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最初的文学作品试图通过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关系进行解构,并对印巴巴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进行阐述,从而展现出在时代的重压下,人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孤独。而电影《基特卡》无疑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对文学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了“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更生活化、真实化,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与接受,特别是对像《苍鹭》这样运用了现代叙事方式的小说来说,成功的电影改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和原著小说进行互文性的对话,并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作品的大众化传播。
[1][埃及]易卜拉欣·阿斯兰.苍鹭[M].开罗:埃及公共图书出版社,1998.
[2][埃及]哈特姆·赛义德·哈桑.从《苍鹭》到《尼罗河之鸟》——电影与易卜拉欣·阿斯兰[EB/OL].(2020-03-03)[2020-11-26].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4][埃及]萨布里·哈菲兹.当代小说阅读:小说《苍鹭》中的现代主义与叙事视觉下的空间呈现[J].Fusul,1984,(9):159-179.
[5]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7-74.
[6][埃及]萨布里·哈菲兹.阿拉伯小说与社会文化转型[J].Tabayyun,2012,(2):7-36.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qikandaodu/2021/0728/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