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从小说《生吞》到网剧《胆小鬼》:(2)
作者:金赫楠(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转换到网剧《胆小鬼》中,学生时代的血性和怯懦、情谊与背叛、呵护与伤害、忘我与利己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真实存在于彼时秦理、黄姝、王頔和冯雪娇四个高中生之间;他们周围的老师和家长又以种种方式展现着成人世界的复杂微妙和深不见底,并对青春成长中的他们产生着致命的影响。而大时代对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命运的塑造和磨砺,又在剧情讲述中被生动赋形,作品中并未着意描摹几个年轻人原生家庭的详细状况,甚至秦理父亲和黄姝母亲这两个失职家长的际遇人生也只寥寥数笔,而上世纪末社会和时代的样貌却依稀可见。如此种种,重新破案是在破解案件本身,更是在破解人性和时代的秘密,令侧身于故事之外的读者和观众在感慨唏嘘中实现了一次深刻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知。在这个意义上,网剧实现了对原作最大的“忠实”,也是这个故事的影视化呈现出较高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生吞》结尾处,被损害和侮辱者秦理和黄姝已逝,王頔和冯雪娇却结婚生子继续着他们的生活与人生,而《胆小鬼》也基本保留了这个情节。如此结局在网络评价中被广泛吐槽,对黄姝秦理悲惨人生不忍心的同时,大家对王頔冯雪娇看上去很美满的结局似乎分外不甘心。然而细想小说和剧中的情节,其实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表现四个人之间的相互陪伴和慰藉,尤其王頔一家人对秦理的照拂疼惜。而小说原著两个并行的叙事视角和线索之一,本就是在王頔第一人称的回忆中展开的,他的迷惘、懊恼和悔恨贯穿始终。我们常说残酷青春,其实青春的残酷并非只是文艺作品中套路化的“死亡、堕胎、暴力”,更是因为年少时的一念之差、一时糊涂或一不小心,往往造就自己或他人无法挽回的损毁与伤痛;长大成人后的领悟、了然和懊恼,却已无法更变此时的狼藉满地和物是人非。时光不可逆,青春不再来,身处其中时总不过“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很多错失再没有弥补的可能与机会,这才是青春最残酷之处,“当我们懂了,我们已经永远失去”。
责任编辑:王彦
小说选取了两个视角人物,分别从警察冯国金和十年前命案死者少女黄姝的高中同学王頔的回忆与当下展开叙述;而网剧改编后弱化了王頔视角,除冯国金外将另一个同学秦理作为回溯往事和讲述当下的主要人物,时间线上处理得更为错落参差,在时空交错的碎片叙事中拼图般地一点点还原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与真相的水落石出,不过也造成了弹幕上经常飘过“看不懂”。
“警察当一辈子,早晚会碰上一个案子,纠缠自己一辈子”,小说中同为警察的冯国金岳父曾这样对他说,而被纠缠良久的又岂止冯国金一人。旧案重审,固然是法律意义的再次侦查重新审判,更是情感与道德层面上的重新验勘与审视。司法审判自有清晰明确的条文和程序可依,也许还更容易些;而情感与道德的审视,难度却大得多,很多时候人物的行为触及的恰是公序良俗之外那一大片无法轻易厘清是非黑白的模糊地带,而这恰是适宜文学发力的所在。
文学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
影视改编对这类纯文学作品的偏爱也许正源于此——源于它们所能提供的表层好看故事的魅力与内里深刻主题的张力,刚刚收官的悬疑剧《胆小鬼》也属这类。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zonghexinwen/2022/0923/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