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潘凯雄看杨争光长篇小说新作《我的(2)
杨争光在自己的这则新作中所表现的大抵就是这样一段“岁月”。依常理,一个家庭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并不稀罕,但这个家庭在面临夫妻解体、老宅被强拆这样尴尬的“岁月”时,恐怕也就很难继续“静好”了。但杨争光却偏要“静好”如故,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在并不静好甚至疯魔的岁月里,却能拥有静好的岁月,是要有一些超常的能耐的”,因此,“探究一下静好们的静好何以能够静好”就成了这部小长篇的主旨。
那么,这种“探究”的结果如何?杨争光在自己的新作中给出的答案就是那个曾经在县城“也是有影响力的人”德林进入省城后竟然活成了一个十足的以“看客”为生活之法则的所谓读书人:看邻里现场杀人,看自家老宅被强拆,看夫人提出离婚、看自己在夫人有了外遇且已经提出了离婚诉求还依然故我地继续与之过着夫妻生活……而作品的二号人物马莉的言行虽不及德林那般“淡定”,但其表现也是够“可以”的了,尽管是自己率先提出的离婚,但面对丈夫要求的夫妻生活,虽也有不从之时,但更多的时候则还是给予配合。如此荒诞不经的“岁月”,竟然激不起半点涟漪,不吵不闹、不怒不打,反正就是“不折腾”,的确十分“静好”。
赖谁呢?“开罪”于整个文坛显然不全是客观事实,只好从杨争光本人身上找缘由了。我想了一下,至少可以数落出两条原因:一是此君“用情不专”、有点“花心”,写小说就好好写小说,但他却不时又飘移到影视圈中去“票”上一把,不少人未必知道或已然遗忘,这个杨争光还是电影《双旗镇刀客》的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编剧之一和《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总策划,这些个影视剧虽都有不错的口碑及市场影响力,但就接受者而言,为人们所记住的往往首先是明星角儿,其次是导演,至于编剧嘛,则且往后排着呢。更何况杨争光在这一领域也无“长性”,若真像刘恒、朱苏进那般一猛子扎了进去也绝不至于此。二是自打他1992年从西安移居深圳后,小说创作的产量也着实少了点,特别是彼此面世的间隔时间还不短。在当下这个以“急吼吼”为特征的岁月中,又有几人还能耐得住性子惦着您记着您呢?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zonghexinwen/2022/072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