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潘凯雄评朱文颖长篇小说新作《深海(2)
其次是历史的部分。由欧阳教授和他的导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唱主角儿,通过这些学者或未来学者们的历史研究中再现与探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及交融。
自上世纪90年代出道以来,朱文颖的创作留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看上去明白放下后却又难以言说得十分明白,作品充满了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则是呈现出“辨识度高”和“耐读性强”这两个十分鲜明的特征。所谓“辨识度高”换言之也就是指她的艺术个性十分鲜明:比如将南方融入世界。江南一带特别是上海和苏州等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南方的神韵与气息无不十分浓郁鲜明,像男性的“细”、女性的“嗲”、南方的雨……之类都是她笔下的常客,然而,这些又都只是一些外观,至于精神、灵魂、观念等内在成分却绝不安于“南方”,而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直至世界的倾向十分明显。比如在可读中呈现多义。她的作品基本都有一个好看可看的故事,但掩卷之余又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指向既不简单也不单一,似乎说清楚了但又似乎没说透,可读性的背后存有多义性的阐释空间。比如爱情之外裹挟着的其他元素。所谓“耐读性强”则是指她的作品具有某种潜经典性。看上去多是现实主义那种常见的平实细腻流畅的叙述方式,实则悄然嵌入了多义的内涵乃至种种不确定的元素,再加上那些纠缠迷离而又有些诡异的氛围。“隐匿性”与“距离感”构成了她作品的别一番风采。
当人类还在顽强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或“COVID-19”)缠斗之际,一部以此为背景(严格来说,还不能称其以此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已悄然应运而生,这就是《钟山》2022年长篇小说A卷上刊出的朱文颖新作《深海夜航》。由此想起去年岁末在南京参加“朱文颖创作研讨会”时她自己在会议结束前的一段发言:“我刚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写到中途的时候我发现小说里有几个人物在《凝视玛丽娜》《高跟鞋》中都出现过。但是当时写他们,我不能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我不知道那个时代和现在这个时代什么关系。我很欣慰的是,当我来到这个年龄,当我觉得我的视野在打开,我也希望它能更打开的时候,我看到人物的来历、命运和他们今后的一个走向。”那么,我们先不妨顺着作者的夫子自道,看看她在“视野打开”后所创作的长篇新作《深海夜航》中,“人物的来历、命运和他们今后”究竟又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景观。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谓“国际视野、人类命题”指的是《深海夜航》故事本身所承载与折射出的意蕴。“蓝猫”的物理形态固然只是一方小小的酒吧,虽地处中国南方小城,老板却来自法国,出没于此的常客更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各色人等,他们与作品主人公家庭成员一道在这里同台“演出”,平等交流: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当下人类精神生存状态与沟通交流之重要、文化认同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这样的“小剧场”无疑只有在全球化时代才会得以呈现。而一场疫情的不期而至,“蓝猫”即将“寿终正寝”,这里的常客开始各奔东西,他们未来的命运理论上充满着不确定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重要性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典型阐释。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zonghexinwen/2022/0627/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