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潘凯雄评孙甘露最新长篇小说《千里(2)
作者:潘凯雄
《千里江山图》表现的是一段不太为公众所知晓但又颇为惊心动魄的革命史,其中蕴藏着诸多的悬疑、智慧、勇敢与胆识等要素,充溢着饱满的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面对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甘露整体上却是以一种冷峻、平实而质朴的文字与调性在展开叙述,表面上虽波澜不惊,几乎不见多少大的起伏与刺激悬念一类的铺陈,但在阅读过程中却不时能够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作家所营造出的那种凝重、某些局部甚至不乏压抑的整体氛围,于不动声色中重现了党中央总部那次大迁移行动背后的英勇悲壮与腥风血雨,12位中共党员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种艺术或许还是大艺术。
“千里江山图”既是中共中央总部那次大迁移的行动代号,也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那幅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画名,虽属写意一类,但又不乏工美之笔法。甘露以此作为自己新作的命名当有双关之意。全书近25万字,正文被切分成34个小节外加“一封没署名的信”和两个“附录”,每节平均也就五千字上下,这样的安排多少折射出了作品叙事的节奏,总体就一个字:快;而嵌入龙华、赛马票、旋转门、牛奶棚、北站、黄浦江……之类具有明显海派特色的名词作为部分小节之题,则既有明显的地理标识,又彰显出在快节奏大写意笔法中也不无细腻的工笔。而节奏上无论是快抑或是慢,其语言则是一如既往的优雅、精准和凝练。写实与写意、节奏的快与慢、语言的精准洗练,正是这些“工具”运用的精心与合理,“千里江山图计划”的整体安排与实施在这种既平实又错落有致中得以完整呈现。
至于“好奇”当然更是有其缘由,且不说距离甘露上一部长篇小说《呼吸》的面世已过去了长达25年,更有“主题”这个特定的所指,那个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程就曾以《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等一连串“先锋文学”闯入文坛的昔日“追风顽童”如今又该如何进入“红色叙事”?更何况我也知道甘露为自己这部新长篇的写作做了大量的“功课”。在一次小聚时,就曾听他如数家珍地聊起共产国际当年的一些运作方式以及与我党的电文往来、苏俄十月革命前后的一些社会情景,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广州和南京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档案、风俗志等文献档案材料……这些又将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新作并如何得以呈现?这一切又怎能不令人好奇?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主题出版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千里江山图》面世,为当下文坛带来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红色叙事”,这绝对是十分有价值、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话题。当然这部长篇可阐释的空间十分宽阔,可言说的其他话题还有不少。
上世纪30年代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总部遭到严重破坏,时任中央局做出了一项绝密的重大决策:即“安全地将中央有关领导从上海撤离,转移到瑞金,转移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除了领导人,其他人员、机关、文件、电台、经费都要做好相应的安排”。为此需重建一条绝密交通线,并组织了若干特别行动小组负责打通从上海到汕头这段距离三千多公里的通道,这次行动因此而被命名为“千里江山图计划”。“上海临时行动小组是计划中关键的一环”。甘露的这部新长篇就是以此为题材创作而成。仅就本人阅读所见,以这段真实历史为题材而成的长篇小说这是首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被纳入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创作的重点项目不仅是实至名归,而且还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按时下一般通行形象的说法,这也是一部地道的“红色题材”或曰“主题性”小说。
策划:邵岭
责任编辑:卫中
文章来源:《小说评论》 网址: http://www.xsplzz.cn/zonghexinwen/2022/0523/1383.html